人民網記者 趙晶
2012年11月12日13:5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胡錦濤同志向大會作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會議期間,就十八大報告中有哪些經濟新亮點,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辜勝阻指出,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召開的十八大為經濟轉型提供了新設計和新理論,十八大報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設定了體現以人為本的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的新量化目標,要求將“創新驅動”作為新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動力,提出指導經濟體制改革的“三個平等”的不同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理論,以及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四化同步”的新觀點,為下一階段中國經濟轉型與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辜勝阻認為,報告對既定小康社會目標提出了新的量化。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報告中提出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要實現倍增,這是十八大最大的一個亮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是多次黨代會的既定目標和任務,但對小康社會的量化是各不一樣的。十六大對小康社會的量化指標僅僅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是要在20年,從2000年到2020年實現GDP翻兩番。由於我們的增長速度超出了預期,在十七大的時候提出了人均GDP翻兩番,量化指標由“總量”改為“人均”。兩次大會均未對居民收入增長提出具體量化目標。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雖然首次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但也未提收入增長具體量化目標。這次十八大有一個非常重大的突破,就是首次明確提出居民的收入要在十年的時間裡實現倍增,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我們要從四個方面理解居民收入倍增的內涵及其意義:一是居民收入不僅要倍增,而且要同“GDP翻一番”同步﹔二是把居民收入作為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體現了以人為本和民富優先﹔三是用十年時間實現居民收入倍增並非不可企及的“高指標”,而是切實可行、容易做到的,是中速增長幅度下的﹔四是在實現居民收入倍增的過程中,要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問題。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層次上都存在制約分配公平的缺陷,導致收入分配格局存在嚴重失衡。收入分配對消費的影響極其重要。如果“窮人想消費但沒有錢,富人有錢卻不消費”,消費將長期低迷。隻有通過收入分配改革改變這種狀態,才能有效擴大消費和擴大內需。所以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溫家寶總理也講到,國務院當前最重要的兩件事:一是通過結構性減稅促進小微企業發展,二是調節收入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辜勝阻表示,報告揭示了新發展方式的新動力。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指出,我們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經濟學認為:創新驅動是相對於要素驅動、投資驅動來講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投入、大量資源消耗和大規模政府投資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但隨著經濟發展方式和要素結構的轉變,原有的“人口紅利”、“土地紅利”優勢開始減弱,“土地財政”無法持續,使得原本依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外延式、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是要實現增長動力的轉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通過技術進步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創新驅動”,從過度依賴“人口紅利”和“土地紅利”轉向靠深化改革來形成“制度紅利”,促進經濟內生增長。這就要求我們要全面整合創新資源,推進技術創新工程,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運用高新技術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高技術化,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要充分發揮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作用,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要優化創新環境,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擴大科技開放合作,推動開放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