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共擔歷史責任 共享偉大榮光——專家學者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2017年11月06日10:03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共擔歷史責任 共享偉大榮光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研究所研究員蔡赤萌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艷華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世界經濟與貿易系主任馬莉莉

澳門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呂開顏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涉港澳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事實証明,“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澳門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門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必須全面准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完善與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研究所研究員蔡赤萌:

既要融入國家發展也要勇擔責任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支持特別行政區政府和行政長官依法施政、積極作為,團結帶領香港、澳門各界人士齊心協力謀發展、促和諧,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推進民主,維護社會穩定,履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憲制責任。對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研究所研究員蔡赤萌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重申全面准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的同時,特別強調了特別行政區的責任擔當,提出“履責”既是中央在新時代對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和行政長官的要求,同時也是中央與香港、澳門特區在中華民族新征程中共同的責任擔當。

蔡赤萌表示,國家主權原則和國家統一原則,是實行“一國兩制”方針、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一國兩制”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站在歷史新方位上,將“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列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基於20年實踐成就和經驗,黨的十九大報告指明了“一國兩制”的原則方向,提出了實踐要求:“必須把維護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國兩制’方針不會變、不動搖,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

蔡赤萌還表示,積極有為、融入國家發展,是發揮好“一國兩制”優勢的著力點。進入新時代,堅持“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發揮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成為香港參與、融入國家進步和民族復興的重大機遇。一方面,國家支持香港發展的方向定位更加明確。除繼續支持香港發展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創新科技及高增值產業發展外,在“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人民幣國際化以及泛珠三角合作等重大戰略中,都為香港參與國家發展戰略預留了位置、拓展了空間。另一方面,國家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及全方位對外開放新體制機制,也需要更好地倚重香港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及與國際接軌的法制等軟實力優勢。處於“一國兩制”“國內境外”特殊地位的香港,也因此有著先行先試的特殊空間與戰略性功能。香港特區和各界人士需要抓住機遇,積極作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設香港美好家園。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艷華:

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示范引領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澳門與珠三角地區逐漸形成了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合作模式,不僅自身成功地向服務型經濟轉型,而且也為內地的工業化和外向型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條件下,香港、澳門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如何深化與內地發展的緊密聯系,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大課題。”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艷華說。

毛艷華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明確了港澳與內地融合發展的具體方向。“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和對外開放水平最高的區域,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釋放出灣區經濟的開放性、創新性和國際化的活力,能夠更好地發揮港、澳特區自由港的優勢,這對於深化港澳與內地的緊密聯系具有重要示范引領意義。”

毛艷華表示,2003年CEPA安排實施以來,標志著內地與港澳的合作發展進入了正式制度性安排階段。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就是要探索體制機制創新,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類要素在灣區便捷流通,加快區域市場一體化,從而解決制約港澳優勢服務業進入內地市場和國際化高端要素進入內地的障礙,為深化港澳與內地的緊密合作發揮示范作用。

如何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型經濟的引領作用?對此,毛艷華表示,香港和澳門都是自由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對標香港一流的營商環境,積極對接國際營商規則,在廣東自貿試驗區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能夠為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累經驗。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能夠擔當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角色。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離岸人民幣中心、國際化人才和專業服務等優勢,以及澳門作為中葡經貿合作平台的優勢,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建設廣東自貿試驗區離岸人民幣在岸服務中心,有利於打造“走出去”與“引進來”的國際資金通道,從而推動人民幣作為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世界經濟與貿易系主任馬莉莉:

推動香港與內地實現新的協同轉型

“‘一國兩制’是中國應對歷史遺留問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本國策,香港回歸以來的實踐表明,‘一國兩制’為香港實現與內地的協同轉型繼而繁榮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面向未來,‘一國兩制’也必將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世界經濟與貿易系主任馬莉莉說。

馬莉莉表示,香港是高度開放的自由經濟體,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與內地在“一國”基礎上連為一體,又因“兩制”並存而保持靈活,香港與國際市場的無縫對接得到了根本性保障。

馬莉莉表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在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興起形勢下,提出“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發展理念”“一帶一路”等嶄新思路與理念。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表明,內地在經濟實力攀升基礎上,將通過進一步開拓國內外市場以驅動內部轉型升級﹔這也意味著,內地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將由外部資本開發內地,轉向外部資本在內地深度開發與內地資本開發世界市場並舉。

隨著內地更趨開放、市場軟硬件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香港在中轉商品貿易和航運物流等方面的傳統優勢面臨挑戰。馬莉莉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面准確貫徹“一國兩制”,這使香港得以充分利用東西方文化交融、對接國際市場規則、商業網絡廣泛等內地城市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順應資本、商品雙向流出、入內地之需,繼續轉型發展為雙向服務功能的國際金融、貿易與航運中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進粵港澳合作、大灣區建設等,這為香港與內地走向新的協同轉型指明了可行路徑。馬莉莉表示,首先,珠三角發展部分中心服務功能,有助於疏解香港的中心城市壓力,使其能夠集中優勢環節尋求發展﹔其次,灣區盡力拉平與香港之間的社會服務差距,使港人有意願、有動力流動到大灣區,從而緩解香港在住房、社會服務等領域的社會矛盾﹔最后,促使大灣區范圍內要素、商品和服務的自由流動,提升區域整體產業鏈的競爭力,從而使香港切實享受到嵌入區域和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的可觀收益。

澳門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呂開顏:

把澳門建設成“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熱土

澳門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呂開顏表示,澳門回歸祖國以來,融入國家發展大環境,在各方面取得很大發展和進步。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澳門特區堅持“一國兩制”“澳人治澳”,澳門經濟保持穩定增長,民生福祉大幅改善,人均經濟發展水平在亞洲居於前列。中央為了支持澳門的長遠可持續發展,不僅批給澳門85平方公裡的習慣水域管理權,最近還簽訂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種種措施都顯示了‘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呂開顏說。

呂開顏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論述同樣也適用於澳門特區的現狀。澳門當前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失衡、勞動力不足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可能成為影響澳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住房和交通問題等成為阻礙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難題﹔澳門民眾對優質的教育、滿意的收入、可靠的社會保障、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等也有更高的要求。

如何破解這些矛盾?呂開顏表示,必須把維護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澳門應該把握與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進步的機會,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全面推進澳門與內地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而鼓勵產業創新和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呂開顏表示,香港、澳門的繁榮穩定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當前澳門的社會矛盾,澳門應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抓住歷史機遇,積極主動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借助祖國發展的強大勢頭,解決好澳門社會轉型和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努力把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