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與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困難局面的扭轉

來源:黨的文獻

2022年10月31日21:47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是華北規模最大的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敵后戰場斗爭形勢更為嚴峻。特別是 1941年以后,日軍推行所謂“治安強化運動”,將共產黨和其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作為主要進攻對象,反復“掃蕩”“蠶食”“清鄉”,實行“三光”政策﹔國民黨頑固派也進一步限制、削弱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對根據地進行挑舋和制造磨擦﹔加上接連遭遇空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面臨十分困難的局面。僅在太行區,1942年根據地面積就比 1940年減少了 2.3萬平方公裡,1941年和 1942年兩年中被殺害和抓捕的群眾達 35萬人,著名抗日將領左權、范子俠、郭國言等都是在這一時期犧牲的。這一時期,在華北前線領導抗戰的鄧小平,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舉措,終於帶領根據地軍民戰勝了困難,扭轉了危局。

一、解決干部思想麻痺的問題

不首先解決思想問題,扭轉困難局面就無從談起。早在百團大戰第三階段反“掃蕩”作戰中,北方局委員、太行軍政委員會書記、一二九師政委鄧小平就警覺地判斷:時局相當嚴重,日軍逼我於華北一隅,戰略上我軍是被動的﹔我們對敵估計不夠,對局勢估計不夠,因此准備不足,部隊戰斗熱情不高。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鄧小平敏銳地發現,一些干部、群眾在考驗面前產生了消極麻木傾向和失敗情緒,而這種情緒對於堅持抗戰、戰勝困難是極其有害的。為此,鄧小平決定從思想入手解決問題。

1941年 4月,鄧小平在北方局機關刊物《黨的生活》第 36、37期合刊上發表《反對麻木,打開太行區的嚴重局面》一文。文章指出:除了敵寇、漢奸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以外,關門建設的傾向、對地方武裝的吞並主義與放任主義、對敵斗爭中黨政軍民配合不夠、一些同志對局勢的麻木等,也是造成困難局面的重要因素。文章對一部分干部中的失敗情緒及其幾種具體表現進行了深刻剖析:一是不敢到敵佔區和接敵區活動,不斷向后方退縮﹔二是感覺一切毫無辦法,不研究敵人,不研究對策,一到敵情嚴重,環境困難,便束手無策﹔三是一提到對敵斗爭,隻知道一個打字,但不考慮如何打,如何斗爭,局勢如何嚴重,都覺得不在乎,這是政治上的“麻木病”。文章特別強調:“哀莫大於心死”,這些思想上的問題“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鄧小平提出,要從兩個方面入手解決思想上的問題,一是進行耐心的思想教育,“指明抗戰勝利條件、艱苦道路與光明前途,提倡臥薪嘗膽的工作,以克服失望情緒和恐日病”,二是要加以“適當的紀律制裁”,以紀律懲治和約束各種不良行為。他旗幟鮮明地向太行區的各級領導指出:“革命者的責任,不是掩飾局勢的嚴重性來麻痺自己,而是以足夠的警惕性去認識這種嚴重性,尋求造成嚴重性的根據,並提出克服嚴重局面的辦法。”

在《反對麻木,打開太行區的嚴重局面》一文中,鄧小平還提出了一套比較系統的克服困難的方針和辦法,幫助廣大干部群眾提高思想認識、堅定斗爭信心。首先是武裝斗爭。在戰爭局面下,隻有以堅強的武裝斗爭作核心,才能克服其他一切困難。黨政軍民要全力發展、建設地方武裝和人民武裝,認真組織游擊集團。其次,圍繞著武裝斗爭,展開全面的對敵斗爭。要貫徹黨的各項政策,加強敵佔區、接敵區的工作﹔要利用一切線索、一切機會,加緊爭取和瓦解偽軍偽組織﹔要開展強烈的文化斗爭,啟發人民群眾的民族覺悟和愛國熱情,揭破敵人的奴化教育和造謠宣傳﹔要加強鋤奸斗爭,嚴厲打擊敵探奸細、秘密“維持會”﹔要開展統一戰線工作,採取一切有效步驟,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共同對敵﹔要特別注意同人民建立血肉聯系,沒有群眾作依靠,自己變為孤家寡人而想戰勝敵人是不可能的。再次,要做細致的組織工作,每項工作要落實到人,及時檢查,給予具體指導和幫助。最后,要看到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有利條件,克服失望情緒和恐日心理。

《反對麻木,打開太行區的嚴重局面》一文刊發后,太行區立即進行了學習,並聯系當地具體情況組織了討論。經過學習,根據地的干部群眾清醒地認識到根據地面臨的嚴重困難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明確了克服困難的斗爭舉措,增強了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二、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黨是領導一切的,全黨步調一致才能取得勝利。隨著日偽“掃蕩”的不斷強化,封鎖線與據點日益增加,根據地之間和上下級聯系更加困難,出現黨政軍群系統各自為政現象,亟待進一步理順領導關系﹔同時,要適應殘酷的斗爭環境,開展全面的對敵斗爭,必須更好地協同黨政軍群各方面工作,加強黨的統一領導,提高工作效率。1942年 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出《關於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確定中央代表機關(中央局、分局)及各級黨委(區黨委、地委)為各地區的最高領導機關,統一各地區的黨政軍民工作的領導”。9月 1日,經北方局提議,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正式成立,領導晉冀豫、冀南、太岳、晉豫(中條)4個區黨委的工作(太岳區黨委同晉豫區黨委合並后,分局下屬 3個區黨委)。太行分局由鄧小平、李大章、劉伯承、蔡樹藩、李雪峰 5人組成,鄧小平任書記。原太行軍政黨委員會即行取消。

主持太行分局工作的鄧小平,在對敵斗爭、減租減息、整風運動、經濟建設和生產救災等各條戰線上,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部署,加強黨的領導。以減租減息為例,鄧小平注重發揮各地黨組織作用,一方面通過各地黨組織抓住鞏固根據地的中心環節,發動農民、依靠農民,正確引導減租減息運動的深入進行﹔一方面注重從減租減息運動中發現和培養先進分子,發展黨員和建立黨的組織。由於太行分局的有力領導,1942年秋至 1943年春,太行分局所屬各根據地的減租減息運動掀起了高潮。邊區的減租減息運動激發了廣大農民的抗戰熱情和生產熱情,為鞏固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鄧小平不僅自己在工作中遵循黨的統一領導,還把它作為一條具體的工作經驗和指導未來斗爭的明確方針,向根據地黨員干部提出。1943年 1月至 2月,根據北方局的指示,太行分局在涉縣溫村召開高級干部會議。會議主要討論研究如何扭轉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困難局面,全面開展根據地建設的問題。鄧小平主持會議,作《五年來對敵斗爭的概略總結與今后對敵斗爭的方針》的報告。他在報告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