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從戰略上認識抗日游擊戰爭

—重溫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

陳傳剛

2025年09月05日08:30    來源:學習時報222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爭取獨立自由史冊上可歌可泣的光輝一頁。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提出並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為奪取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毛澤東撰寫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深刻闡述了抗日游擊戰爭的重要地位、發展方向及組織實施等一系列重大問題。1938年5月,《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發表於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周刊,6月由新華日報館匯編為圖書出版,后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這篇經典文獻當時在根據地、國統區和敵佔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化了群眾對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游擊戰爭、人民戰爭的認識,在爭取民眾參與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把抗日游擊戰爭放在戰略高度上加以考察

在歷史上,游擊戰爭通常只是對正規戰爭起戰術配合作用,並不具有戰略地位。全民族抗戰開始后,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所面臨的政治軍事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新的敵人是日本軍隊,作戰地域是以前幾乎未曾涉足的華北,后來又發展到華中、華南。面對這些新的情況,中國共產黨黨內和黨外都有許多人輕視游擊戰爭的重大戰略作用,把希望都寄托於國民黨軍隊的作戰。要不要開展敵后游擊戰爭,要不要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成為全黨必須形成共識的一個重大問題,它關系到整個抗日戰爭的堅持、發展和勝利,關系到我黨我軍的發展壯大,以及與此密切聯系著的抗日戰爭勝利后的中國的前途命運。

毛澤東在文章中深入分析了抗日戰爭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中日雙方的特點,闡明了抗日游擊戰爭的重大意義,強調要把游擊戰爭放在戰略高度上加以考察。毛澤東從多方面深入分析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首先,抗日游擊戰爭具有廣泛性,它不是少數人的事業,而是有億萬群眾參加的、規模空前的偉大事業,這種全國性的、全民族的人民戰爭,顯然是關系到抗日戰爭全局的。其次,抗日游擊戰爭具有獨立性,在形式上它的任務主要不是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戰略外線即敵后單獨作戰,在內容上既是廣泛的群眾游擊戰爭,又是以正規兵團為骨干的游擊戰爭,這樣的游擊戰爭不僅會影響抗戰的規模和進程,而且關系到抗戰的全局。最后,抗日游擊戰爭具有長期性,戰爭的長期性和殘酷性決定了抗日游擊戰爭遠遠超出了戰術的范圍,對整個抗日戰爭的堅持和最后勝利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深刻揭示抗日游擊戰爭的特點和規律

毛澤東全面詳細地闡釋了抗日游擊戰爭的6個具體戰略問題,即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御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和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和正規戰爭相配合﹔建立根據地﹔戰略防御和戰略進攻﹔向運動戰發展﹔正確的指揮關系。這些戰略問題深刻揭示了抗日游擊戰爭的特點和規律,為統一全黨全軍對抗日游擊戰爭戰略地位的認識,推動游擊戰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抗日游擊戰爭戰略指導的核心是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御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毛澤東指出,在敵強我弱的總體態勢下,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應是“在戰略的防御戰之中採取戰役和戰斗的進攻戰,在戰略的持久戰之中採取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在戰略的內線作戰之中採取戰役和戰斗的外線作戰”。在抗日游擊戰爭的具體行動上,應把握三點:一是主動性,把握主動、力避被動是游擊戰爭的一條重要原則。二是靈活性,游擊戰爭更加強調兵力的靈活使用,這也是轉變敵我形勢、爭取主動地位的重要手段。三是計劃性,如果否定了游擊戰爭的計劃性,就變成了無組織無目的的軍事行為。

游擊戰爭和正規戰爭相配合是取得抗戰勝利的重要保障。游擊戰爭在配合正規戰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戰略層面,游擊戰爭在敵人后方採取各種斗爭來削弱敵人的力量、鉗制敵人的行動、鼓舞正規軍和全國人民勝利信念等。在戰役層面,游擊隊結合實際情況,採取多種斗爭方法,攻擊敵人的薄弱點,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主動出擊,以達到配合正規軍戰役作戰的目的。在戰斗層面,配合具體戰場作戰,主要擔負在戰斗中鉗制敵人、阻礙敵軍運輸、偵察敵情、充當向導等任務。

建立根據地是抗日游擊戰爭得以長期堅持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是由戰爭的長期性和殘酷性決定的,隻有建立根據地,才能使得游擊戰爭具有現實依托。建立抗日根據地,要有抗日的武裝部隊,要以武裝部隊配合民眾戰勝敵人,要用一切力量發動民眾開展抗日斗爭,這三個條件相互聯系、缺一不可。隻有不斷鞏固和擴大根據地,游擊戰爭才能在敵人的重重圍剿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實現從勝利走向勝利。

正確實施游擊戰爭中的防御與進攻體現對戰爭形勢的敏銳洞察和准確把握。隻有正確實施防御和進攻,才能有效消滅敵人,保存和發展自己。在戰爭初期,游擊戰爭主要處於戰略防御階段,敵取攻勢我取守勢,以保存實力、待機破敵為主。隨著戰爭的發展,當敵人兵力分散、后方空虛、弱點暴露,即敵取守勢我取攻勢時,游擊戰爭就要適時轉入戰略進攻,主動出擊,收復失地,擴大抗日根據地,逐步改變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

向運動戰發展是抗日游擊戰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游擊戰爭不斷壯大和作戰經驗的積累,當條件成熟時,游擊戰爭應逐步向運動戰過渡。運動戰具有更大的機動性、集中性和進攻性,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具有更為決定性的影響。從游擊戰向運動戰的發展,是抗日武裝力量成長和戰略升級的重要標志。

確立正確的指揮關系是發揮游擊戰爭的高度靈活性優勢的關鍵。在文章中,毛澤東提出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指揮原則——戰略的集中指揮和戰役戰斗的分散指揮。他指出:“應該集中的不集中,在上者叫做失職,在下者叫做專擅,這是在任何上下級關系上特別是在軍事關系上所不許可的。應該分散的不分散,在上者叫做包辦,在下者叫做無自動性,這也是在任何上下級關系上特別是在游擊戰爭的指揮關系上所不許可的。”

促進全黨對抗日游擊戰爭形成重要共識

毛澤東的這一重要軍事著作,既是對抗日游擊戰爭的經驗總結,也是對整個抗日游擊戰爭勝利發展的科學預見。文章發表后,全黨逐漸形成共識:抗日游擊戰爭有不同於一般游擊戰爭的特殊作用,它的全面展開和長期堅持,對於中國共產黨力量的發展壯大,對抗日戰爭的持久進行,對整個抗日戰爭局勢的改變,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既是必需的,也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

毛澤東在文章中提出的抗日游擊戰爭理論,成為引領抗日戰爭走向勝利的重要思想指南。在這一理論的指引下,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向一切敵人佔領區域發展”,完成戰略布局,在華北、華中和華南敵佔區開辟出廣闊的敵后戰場,使中國抗戰形成了兩個戰場共同存在、互相支撐的有利戰略格局。這就使日本侵略者陷於腹背受敵的困境,從而扭轉了因國民黨軍作戰失利而造成的戰爭頹勢,盤活了中國抗戰的棋局。

中國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敵后游擊戰爭得到進一步發展。到194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發展到近50萬人,開辟了十多塊根據地,抗日根據地人口已達1億人。敵后抗日力量的發展壯大,極大地改變了戰場局勢,迫使日軍將其58%—75%的在華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投入敵后戰場,敵后戰場逐步上升為中國抗戰的主戰場。八年全面抗戰,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

抗日戰爭的實踐表明,毛澤東提出的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是正確的。正是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堅持獨立自主的抗日游擊戰爭,堅持持久抗戰,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決定因素,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