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七一社区        注册

高原盛开团结花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民族工作政策理论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周波

2015年08月22日14:09   来源:西藏日报

原标题:高原盛开团结花

在松赞干布的故乡拉萨墨竹工卡县赤康村,村民德庆家的餐桌上,既有藏族传统的糌粑、酥油茶,也有汉族特色的炒菜和米饭。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食物,在这里却显得和谐、自然——因为他们家有一个汉族的女婿。德庆家的女婿、扎西家的媳妇……村里人已经习惯这样称呼村里的汉族人。一千多年前,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种子就已经在这里生根发芽。从文成公主进藏起,藏族、汉族就在赤康村交往交融、和谐发展、代代相传。如今,藏、汉、回、门巴、珞巴等45个民族和僜人、夏尔巴人在雪域高原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共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历史进程中团结奋斗、同心筑梦。

没有一种目标比梦想更能激发民族精神,没有一种力量比团结更加气势磅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在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中科学谋划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少数民族占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区——西藏,深入贯彻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西藏建成民族团结典范的重要指示,努力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区,雪域高原处处盛开民族团结的格桑花。

“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民族工作关乎大局。”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西藏全区317万人口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5.74%。这一特殊区情,决定了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西藏各族群众福祉和长治久安的大事。

“西藏的任何事情都关系民族工作,西藏的所有工作都要考虑民族团结。”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民族团结纳入改革发展稳定整体工作格局。

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制定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十项部署、42条具体措施.

把民族工作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一条主线,切实做到“四同”、“五不忘”、“四联动”:即与全区各项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督查、同落实”;研究部署工作不忘民族团结工作,选配干部不忘选好民族工作战线上的干部,考核检查工作不忘民族团结工作,财政预算不忘民族工作经费,表彰先进不忘表彰为民族工作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个人和家庭;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联动,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

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评选领导小组,大张旗鼓地评选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以“两结对、三连心、四恳谈、五解难”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党员先锋行”活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园)建设。

山南地区贡嘎县红星社区的顿珠、贡嘎坚参、格列等3户藏族群众从2013年8月开始多了一位汉族亲戚——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两年来,四家人有来有往:逢年过节或者调研路过,陈全国都要抽时间带上自己准备的礼物到几户亲戚家坐一坐、聊聊家常,三户亲戚也不时被邀请到陈全国家里作客。

这是西藏坚持做好民族工作重在平时、重在交心的一项有效举措。从2013年开始自治区开展“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省级领导带头、各级党员干部每人联系1个村1座寺庙和2—3户困难群众,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密切与各族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全区46921名党员干部同67066户农牧民群众结对认亲,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好事38800余件。许多群众激动地说:“干部与群众、汉族与藏族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

西藏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让内地游客感同身受,“去西藏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藏族的传统风俗、民族习惯,去深入体会民族团结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游客“yang5466”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

“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

2014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鲜艳的旗帜指引下,西藏300多万各族儿女昂首阔步,携手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5年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前,来自林芝地区墨脱县门巴族代表白玛曲珍满怀自豪地接受中外媒体的采访。墨脱县2014年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她所在的巴登则村以前去到县里要走一整天,现在只需要2个多小时。全村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通了电和互联网,家家都有了电视机、洗衣机、手机。

西藏自治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维护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有效凝聚起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

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29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律性质的决议决定,初步形成了具有西藏特点、较为完善的民族政策法规体系,充分保障了各族人民民主权利。

目前,自治区20名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占14名,在自治区34244名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31901名、占93%以上,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回族、壮族等均有自己的代表。

进入2015年,西藏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的扎西普顿愈发忙碌起来,一方面要负责具体项目,一方面要带动培养单位里的年轻科研人员。作为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的首批学员,扎西普顿已经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西藏自治区着力抓好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全区74个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中有80多名藏族干部,在全区干部队伍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占到了70.95%。深入实施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程,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党政、专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等人才6万余人次,目前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达6.6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专业人才达74%以上。

“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西藏自治区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全过程,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位于茶马古道上的昌都地区洛隆县孜托镇,一些村民家中至今还保留着过春节藏历新年时制作锅盔的习俗,而这一习俗来源于陕西汉中地区。在2014年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的孜托镇干部罗追深有感触地说,虽然茶马古道成为了历史,但各民族交流交融、团结友善的传统不能忘。近年来,孜托镇组织汉族干部穿藏装、跳藏舞、唱藏歌,与农牧民群众进行藏汉双语互教互学,并利用寒暑假,邀请在内地高校就读的青年学子现身说法,讲述民族交流的感受。镇上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真正实现了各民族水乳交融”。

自2012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地(市)、县(市、区)每年度进行一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评选活动,增强民族团结的自豪感、光荣感。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已表彰民族团结模范集体3005个、先进个人4218个,营造出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人人为民族团结作贡献的浓厚氛围。

西藏自治区还抓住“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全区民族团结教育月,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西藏和平解放、自治区成立等重大节庆节点,充分利用西藏博物馆、军史馆、党史馆、江孜抗英遗址、中央驻藏大臣衙门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开展 “中国梦”主题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老西藏精神”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进农牧区、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寺庙,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群众好的主旋律,使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西藏自治区民宗委副主任多吉说,西藏各族群众虽然民族不同、风俗不同,但感情上亲密无间、文化上互补交融、生活上相互照顾,其乐融融。

在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工作的普布卓玛和她的家人一起入选了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家庭”,她的丈夫是来自重庆的土家族人。“虽然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但我与丈夫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并有了5岁的女儿,我感到很自豪。”“民族团结”已经成为西藏各族百姓口中的“热词”,由不同民族组建的家庭被称为“团结族”,也成为不少人羡慕的对象。

“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