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企健身祛病,為民企清障除礙,基本經濟制度的兩翼不偏廢、雙輪共驅動,發展活力的激發才會持續澎湃
“我的孩子怎麼就這麼倒霉,我們這個家怎麼就這麼倒霉。”年初,中石化實行“網上統一公開招聘,陽光引進”,一位無法再安排子女“內部接班”的職工表示無法接受。
“銀行說先把原來貸款還了,我再馬上貸款給你,等還了貸款,銀行馬上就變臉。”上半年,面對銀行的“選擇性惜貸”,一家溫州鞋類企業的負責人言辭頗為激烈。
兩則看似不相干的抱怨,置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維度上觀照,一邊呈現國有經濟對“扭曲的勞動力市場”的艱難矯正,一邊道出民營經濟在信貸市場上的無奈弱勢,二者交相叩問,指向了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時代命題。在談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調查研究的六個重大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將“增強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發展活力,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列入其中。下一步改革,如何啃這塊硬骨頭,關系到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力度,關系到我們能否有效激發經濟發展微觀基礎的活力。
制度如何激發活力?告別“高度集中”,走向“充分競爭”,市場經濟的鏗鏘足音是最好詮釋。企業改革的編年史上,不乏這樣的動人記述:人還是那些人,地還是那些地,設備還是那些設備,一旦體制改了,效率與效益便以幾何級數噴涌。這份“多出來”的活力與創造,就是人們常說的制度紅利、改革碩果。積35年之經驗,以“改制”推動國企的中流擊水,以“鬆綁”鼓勵民企的弄潮遠航,並肩成就了中國經濟的“風正一帆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