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墨
2016年12月29日08:29 來源:光明日報
日前,媒體報道了“雲南一科研基地隱藏高檔招待所,被指基本沒做科研”的新聞,顛覆了公眾對於科研艱苦求索的認知。
媒體報道的細節很豐富:該科研基地名為雲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花紅洞實驗基地,原名為雲南省珍稀瀕危植物引種繁育中心,當時被稱為“全國環保系統唯一的珍稀瀕危植物引種繁育中心”。在這片隱蔽的科研基地高牆內,建設了一個標准網球館和一個羽毛球館,並且建有擁有數十間房間的高檔招待所、餐廳和茶樓。一位熟悉基地的員工稱,這些設施的裝修參照酒店“四星級標准”。然而,這裡基本沒做過引種繁育工作,也曾有科研人員來過之后感覺這裡變成了一個俱樂部。
如今,我們對科研並不是要求得清貧,也不應當要求科研工作者要堅守“君子固窮”的氣節。隨著經濟發展,科研條件也應當逐步改善。但無論如何改善,都應當循著科研的基本邏輯,追問大規模的資源投入流向。
當科研基地的豪華場館拔地而起,流光溢彩,難免會刺激公眾的觀感。這些投入,與科研有何關聯?更何況這家基地“基本沒做科研”。
這些場館究竟作何用處,經費從何處來,接待過誰,當初又是誰主持興建,諸多問題必須有明確答案。此前紀檢部門已就兩個球場的問題進行了詢問,雲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也遞交了情況說明,對於兩個球場的進一步處置問題,正在等待上級意見。公眾期待“意見”盡早出現。
如今提高科研工作人員待遇已經成為時代話題,政策的屢屢出台,觀點的反復表達,形成了頂層設計和輿論呼吁的合圍。但另一